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 > 销售排行 > 详细信息

2025年7月1日至31日茶书销售排行榜

第一名
编号:GDZPS7446
书名:《评茶员培训教材》
版别:金盾出版社
作者:杨亚军主编 中国茶叶学会组编
书号:ISBN 9787508254227
定价:79.00
出版日期:201806
内容简介
    杨亚军主编的《评茶员培训教材》由中国茶叶学会组编。本书分为初级评茶员、中级评茶员、高级评茶员、评茶师、高级评茶师技能要求5篇26章。内容包括:评茶员的基本要求及培训方法,中国茶叶发展史及主要茶类的品质特征,茶叶标准及分级,茶业企业标准的制定与应用,茶叶的感官审评设备与操作,茶叶的包装要求及标签通则,茶叶的贮藏技术,中国6大茶类的加工技术与审评方法,茶叶与健康知识介绍及研究,茶业企业经营管理及市场营销技巧。本书内容充实,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强的特点,适合广大评茶人员、评茶员及评茶师培训班授课人员和学员、茶业企业各层领导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杨亚军,男,1961年9月18日生,江苏如皋人。1982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茶学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研究院)所(院)长、党委副书记,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自“七五”以来,先后独立或合作主持国家攻关专题、子专题2个、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重点科技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等3个、省部级重点专题等6个,参与组织完成首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从37个品种中筛选出25个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目前正主持“十五”国家攻关课题、专题和国家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948项目、省基金共6项,并主持第二轮全国茶树品种区域试验。二十年来,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执行人,参与育成了龙井43、碧云、菊花春等3个国家良种;作为区试阶段的主持人,参与育成了龙井长叶、寒绿两个国家级良种和苔香紫、苹云、碧峰3个省级良种,这些良种大多已在全国主要茶区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育种早期品质化学鉴定技术”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主持完成的“龙井长叶、碧云的育成与应用及龙井43的推广”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茶数据库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系统”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坚持科研为生产服务,重视良种推广应用。主持完成的“茶树新品种龙井43的推广与效应”项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被专家誉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科技兴茶的成功范例”,“居国际先进水平”。已培养和正培养硕士生各1名,协助培养博士生1名;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两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合作出版著作6本。
    中国茶叶学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支撑下,由茶叶科技、教学、推广、生产、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会员组成,是推进我国茶叶学科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学会于1964年成立,现拥有个人会员10461名,单位会员1002家,分支机构16个,在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4A级学会,曾荣获“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2次、“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团队”2次、中国科协“优秀科技社团”3 次、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优秀单位”11次、“全国学会智慧党建建设优秀学会党组织"3次、"党建工作先进学会”(2018-2020年度)、“2019年十佳服务企业创新学会”、“优秀抗疫学会”、“2021年度全国科协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2016年以来全国学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2021年度全国科协系统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

第二名
编号:GDZPS11817
书名:《新中式茶饮入门到进阶》
版别: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赵芸主编  崔宏春 黄丹丽 姚恒玲副主编
书号:ISBN 9787518448517
定价:78.00
出版日期:202410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中式茶饮的原料、风味、制作、装饰、包装以及门店常用设备等方面,全面解读新茶饮的理论与实操技巧,可作为新中式茶饮从业人员的入门指导用书。全书从新中式茶饮的由来与发展谈起,详细介绍了基底茶叶的分类、营养、风味萃取及科学配伍,并展示茶调饮风味轮。同时,本书还介绍了新茶饮中咖啡、酒、香料等其他原料的应用形式,还囊括了新茶饮的常用工具、设备、包装、装饰等内容。调饮实操部分介绍50款经典茶调饮和 20 款创意茶调饮(包括食药同源茶调饮)的制作方法,供新茶饮从业人员和调饮爱好者学习参考。
     赵芸,正高级工程师,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中国茶叶学会茶饮料茶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茶叶学会深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调饮师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茶叶资源利用研究及技术应用。近十年来,主持或参加农业农村部风险评估专项、省市重大科研专项等20余项;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发表SCI收录、EI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崔宏春,女,安徽蚌埠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茶叶化学与加工研究。

第三名
编号:GDZPS9051
书名:《中国香文化简史》
版别:商务印书馆
作者:滕军 李响著
书号:ISBN 9787100190237
定价:128.00
出版日期:202101
内容简介
    中国自古以来,香事盛行。不同于日本香道的严格礼法,中国香文化的常用香料不仅廉价,而且易于获得,这背后是圆融、中庸、务实的文化传统。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香料、香具、香人、香方乃至诗文典籍,囊括之丰,涉猎之广,一本书即可完整了解中国香文化。全书分为六章,围绕着中国香文化发展的历史展开。作者从先秦开始,对每个朝代的香药、香事、香俗以及香文化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做了深入的阐释。该书还对中国香药、中国香器、文人香事等做了专题性的讲述。最后一部分附列四库全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香谱,进行针对性的解读。此外,该书还具备香文化读本的性质,与当下生活相结合。每一章的最后,都呈现一堂香课,除教习香囊、香珠、香牌等常见物的制作,还对常见的仪式、香料做了讲解。该书帮助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了解香的历史、香料、器物、仪轨等,内容全面详实,不可多得。
    滕军,1955年生,北京人。北京大学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专注研究日本传统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著有《日本香道文化》《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叙至19世纪的日本艺术》《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察与研究》等。讲习茶道、香道课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李响,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和外交学院,传统艺术研究者、西方艺术史译者、岁时生活践行者,著有《中国插花简史》《似是故人来——岁时生活札记》。

第四名
编号:GDZPS6012
书名:《中国六堡茶》
版别: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
作者:彭庆中著
书号:ISBN 9787504670458
定价:351.00
出版日期:201603
内容简介
    本书除了更翔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内容外,更将六堡茶有别于其他茶的核心特点提了出来——“体感”。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随着市场的变化、茶商的运作,名茶轮番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慢慢的茶人们在追逐茶味之浓酷鲜爽、茶香之高扬奇异、色香味的感官刺激之外,更多的开始关心“体感”,六堡茶正是一种在品茶静心之际,让你观照内在的茶。六堡茶是平和而质朴的,从口感回归体感,你可以用心、用身体去体会,感受这个茶适合不适合自己,对身心有没有滋养,感受身体对这个茶的需要。
    彭庆中,字炫皓,号三口居士、一茶山人,广西苍梧人,研究生学历。现供职于梧州日报社,并任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六堡茶文化研究会理事、名誉副会长。十数载遍访茶区,会友论道,深得六堡茶品鉴之妙。

第五名
编号:GDZPS11035
书名:《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密码》
版别: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刘仲华主编
书号:ISBN 9787571014957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2203
内容简介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为无数国内外消费者所青睐,是享誉世界的茶中。武夷岩茶品种丰富,尤以大红袍、肉桂、水仙在市场消费领域的影响力大,行业中流传着“茶中大红袍,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武夷山自然环境优美,境内不同茶叶产区生态条件各有特色,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存在品质风味差异,已成为行业共识。武夷山人一直有喝老岩茶的习惯,当年新茶与储藏多年的老岩茶在香气、滋味的感官品质上的确存在差异。为了探明不同品种、不同产区、不同储藏年份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特征差异,发掘武夷岩茶对人类健康的价值,科学解密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功能奥秘,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收集了产自正岩、半岩、洲茶三个区域,大红袍、肉桂、水仙三个品类,当年新茶及储藏1年~20年的年份岩茶,共100多个来自武夷山市茶叶龙头企业的岩茶样品,委托湖南农业大学国*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国*中医药管理局亚健康干预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了系统研究。本书系统解析了不同品种、不同产区、不同储藏年份武夷岩茶的香气成分、滋味成分组成差异,揭示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及“岩韵”的品质化学实质;采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揭示武夷岩茶具有显著的降血脂、降血糖、减肥、调节肠道菌群、调节人体免疫力和作用。本书科学揭秘了武夷岩茶品质化学与健康密码,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是广大茶叶科教工作者、茶叶爱好者和茶文化推广传播者难得的工具书。
    刘仲华,男,1965年3月出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茶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刘仲华于1985年、1988年在湖南农业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师从施兆鹏教授);2014年7月,在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留校湖南农业大学任助理教授;1991年6月,任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讲师;1992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1月,遴选为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1999年6月晋升教授;2000年3月,遴选为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与功能成分利用、茶叶加工理论与技术、饮茶与健康等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第六名
编号:GDZPS5746
书名:《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成果系列教材)
版别:科学出版社
作者:陆秋菊 蓝海南主编
书号:ISBN 9787030453709
定价:40.00
出版日期:201504
内容简介
    陆秋菊、蓝海南编*的《茉莉花茶加工技术》是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材,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和职业岗位需求,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 学方式进行编写。全书分6个项目,即茉莉花茶茶坯 的制作、茉莉花鲜花处理、茉莉花茶窨制、茉莉花茶 的包装与储运任务、茉莉花的类型与品质特征的识别 、茉莉花茶审评与检验。每个项目又分成若干个任务 ,每个任务按学习目标、操作介绍、项目任务完成过 程记录与评价、思考与讨论等版块编写。与传统教材 相比,本书旨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本书可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茶叶生产 与加工专业的教学用书,还可以作为茉莉花产区农村 实用型人才培训教材。

第七名
编号:GDZPS2703
书名:《茶与健康》(茶文化学系列教材)
版别: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书号:ISBN 9787510026638
作者:屠幼英主编  何普明 吴媛媛副主编
定价:35.00
出版日期:201102
内容简介
    本书是茶文化学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共分七章:一、人类的健康;二、茶叶的化学成分;三、茶对常见疾病的防治机理和疗效作用;四、茶与精神卫生;五、六大茶类的保健功能;六、古今茶疗和配方;七、科学饮茶与健康。系统地阐述了茶与营养、茶与健康的关系,介绍了科学饮茶的新理论和实践。该书是屠幼英教授26年的科研经验的总结,兼顾科普与学术,既适合广大茶叶爱好者阅读,同时对涉及茶叶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及其他诸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均有参考价值。
    屠幼英,1962年生,浙江大学茶学系主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茶树花研发中心主任,中国国际学校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女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副主任委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6项,国际发明专利银奖;再版著作《茶与健康》《茶学入门》《茶多酚十大养生功效》等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指导博士和硕士生60余名。获得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三届“全国茶叶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何普明,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1965年12月出生,浙江省台州人。1988年毕业于日本静冈大学农学系。1993年获京都大学农学博士。曾任职于静冈大学农学系助教、副教授。在硕士,博士期间主要研究食物因子与动物(人体)衰老的关系。具有抗氧化能的食品对延缓衰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参加工作后主要从事茶叶生理机能的研究。利用大鼠等实验动物初步查明茶叶具有保护肝功能作用。到目前为止,本人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吴媛媛,女,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专业,2007年获得浙江大学生物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7-2009年在浙江大学茶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正式留校任教;2010年4-6月,前往日本静冈大学交流合作。2010.04-2010.07 日本静冈大学农学部应用生物化学系访问学者,研究课题《功能型茶饮料的开发研究》。工作研究领域:茶叶生物化学与精深加工。

第八名
编号:GDZPS11822
书名:《茶道认知论》
版别:云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王雷编著
书号:ISBN 9787558758713
定价:100.00
出版日期:202408
内容简介
    本书架构由吴远之先生搭建,特别是“三大定律”“静品心法”以及“茶道全息心智模式”的结构均由先生提出,并曾于2016年夏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专家学者们做过分享,分享会上吴远之先生一并介绍了用“静品心法”品读中华经典《道德经》之心得体会,受到称赞。本书列举了150多个案例,并精选了图表与之对应,呈现了34段吴远之先生的语录。特别是19段“先生说”,引自先生静品《道德经》的感悟。作为先生未成书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在四年的时间里充分学习与践行,心智发生改变,受益匪浅。
    王雷,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理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情绪心理学及身心健康心理学。已在《心理科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2013-2022年,就职于云南大益集团3号院与云南大益茶道院等部门。期间,在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的引领下,致力于茶道学学科建设、推广及茶与身心健康的研究、教学与应用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在学界对“茶道”这一东方文化特有的精神现象进行了开创性解读。2020年,与吴远之先生合著的《茶道心理学〉出版。另一方面,通过将茶事活动与方便可行的心理减压方法正念相结合,研发出了体系化的、可增进喝茶人身心健康的课程及一系列练习方法大益正念茶修,这一独创成果体现在与吴远之先生2024年合著出版的另一本专著《品茗观心》中。

第九名
编号:GDZPS5117
书名:《红楼茶事》
版别: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彭从凯著
书号:ISBN 9787503453342
定价:98.00
出版日期:201412
内容简介
    收到彭从凯先生的《红楼茶事》书稿,感到十分高兴。去年11月底我去巴中参加“巴中市红楼梦学会成立大会”的时候,见到从凯先生,他与我谈起计划写一本关于《红楼梦》与茶的书,记得当时还只是一个写作提纲。不想,不到一年的时间厚厚的一本《红楼茶事》就已经完稿,真是令人钦佩不已。2013年11月底,我平生第一次的巴中之行,令我大开眼界,收获颇丰。过去知道巴中,也仅仅限于这里地处川东北,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除此之外,所知不多。当孙伟科同志告诉我巴中市要成立红楼梦学会的消息,我感到很吃惊——那么遥远的川东北也有许多人搞《红楼梦》研究,还要成立红楼梦学会?当我到了巴中,我很是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惭愧,巴中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用“地杰人灵”形容恰如其分。的确,巴中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巴中的山水之美令我感叹,光雾山、诺水河、恩阳古镇都非同寻常。而巴中人的“灵”更使我感叹不已。据说巴山秀才群在四川很是有影响的,到了巴中你会感到此言不虚,巴中有才华有本事的人比比皆是,向前的书法、阳云的散文、彭从凯的茶文化研究,都非常有成就,很了不起,他们都是令我感慨的“巴中能人”。
    在巴中,我见到了那么多喜欢《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朋友,当然这其中有“深红”,也有“浅红”,这是我到巴中来听到的最有趣的称呼。“深红”当然是指那些痴迷于《红楼梦》而又有一定研究的人,而“浅红”就不用说了。彭从凯先生自然是属于“深红”,他对《红楼梦》的喜爱,对《红楼梦》与茶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彭从凯先生喜欢写作和摄影,但他似乎对“茶”情有独钟,他著有《中国古代茶法概述》,洋洋洒洒50余万字,堪称国内研究中国古代“茶法”的重要著作,甚至被茶文化学者称之为“填补了茶法体系研究中的一处空白”,可见分量之重。正因为他在茶文化研究上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他的新作《红楼茶事》一书也就非同寻常,他的研究涉及到了《红楼梦》中的茶品、茶具、泡茶之水、茶俗等等许多方面,乃至《红楼梦》中有关茶的描写对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展示社会风貌等等方面发挥的作用,都作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可以说彭从凯先生的《红楼茶事》是当下关于《红楼梦》与茶的研究中,最全面、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成果,是红学的新收获。
    彭从凯先生能写出厚重的《红楼茶事》,这与他的学术功底和审美情趣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离不开巴中浓厚的《红楼梦》研究氛围。巴中有一个红楼梦学会,它虽然是在去年底成立的,但却是四川第一个红楼梦学会,而且以向前为首的“深红”们,早就形成了一个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群体。说到这里我自然想到了在巴中有一处与《红楼梦》也与茶有关系的地方——雪涛尚茶坊。作为“茶坊”,地方不算大,但十分雅致,最值得一提的是茶坊的门旁还有一块牌子——“巴中市红学沙龙”,这里正是巴中市红楼梦学会经常活动的地点。我不知道其它地方是否还有这样的“红学沙龙”,在我看来,这差不多应该是中国第一块红学沙龙的牌子了。——这里的主人陈春自然是“深红”了。我真佩服巴中人的雅致,在这样一处高雅的地方,品茗“论红”,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该书作者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014年3月第44次印刷)120回本《红楼梦》为主要依据,参阅其他版本,对书中所涉及到的“茶”、“茗”等字或相关描写进行了原文摘录和初步统计,并根据茶艺表演通常之序,以其中的茶品、茶具、泡茶之水、茶果子、品茶择境、茶俗、茶诗茶联等与茶及茶文化相关的内容为主要对象,以“茶道即人道”、“茶性即人性”、“茶品即人品”的文人情怀和人文思想为主旨,对《红楼梦》文本中茶事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展现社会风貌所起的重大作用,进行了专题性、系统性地探求和研究。“是当下关于《红楼梦》与茶的研究中,最全面、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成果,是红学的新收获。”(张庆善语)。该书32万余字,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青年红学家马经义分别作序,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伟科写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杨题写书名。
    彭从凯,男,汉族,笔名秋实,号苦茶居主,1962年7月生,四川省通江县人,巴中市广播电视台编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政协巴中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西南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员、四川省地方志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巴中市史志学会副会长、巴中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文史专著《中国古代茶法概述》、《通江茶事概览》、《通江火天岗茶业志》、红学专著《红楼茶事》、小说集《浮游在城市里的过客》、摄影作品集《画意光雾山》、地情资料图文集《巴中古镇》、《通江县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图集》、《中国传统村落——通江梨园坝》等。其中:《通江茶事概览》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地方志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茶法概述》获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十名
编号:GDZPS8231
书名:《国饮黑茶》
版别: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陈社强著 周生文策划
书号:ISBN 9787520505734
定价:50.00
出版日期:201810
内容简介
    纵览全书,内容较为翔实,论述颇为严谨,见解深刻,视野宏大,感情真挚,文笔也很见功力。作者力求从多个维度全景式地介绍初始化黑茶这一古老、神秘、神奇的茶叶品种,更有作者对黑茶产业发展和中国茶全面复兴的真知灼见。作者陈社强先生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国饮黑茶”的宏伟蓝图并指明了产业前进的方向,全书读来慷慨激昂,荡气回肠。
    陈社强,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茶产业联盟理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工商联党委、湖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益阳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营销实战专家、品牌建设与管理专家。在多年从事国际新型营销模式的商业探索和实践活动中,他对中国市场营销完善市场实施全球国际化接轨并使之在激烈竞争中摆脱困境、成功突围,人独到谋略和方法。
    周生文,湖北省洪湖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长年从事媒体工作,在各类媒体公开发表作品近二百万字,笔耕不辍。2004年通过南方李锦记(后更名无限极)开始了解健康产业,进而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思考,几近痴迷,此后撰写大师传统文化、中医中药、茶文化的文章。尤其喜欢研究产业发展、企业与品牌的创建,撰写了大量传奇人物和优秀企业的深度报道。喜欢效各路高朋好友,愿与相关传统行业共同成长!

并列第十名
编号:GDZPS0905
书名:《茶叶加工技术与设备》(应用茶文化学系列)
版别: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权启爱著  姚国坤 朱红缨主编
书号:ISBN 9787806863909
定价:20.00
出版日期:200507
内容简介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目前,全世界已有60来个国家种茶,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钟情于饮茶,茶成为世界三大传统饮料(茶、咖啡和可可)之首,成为全球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一种绿色、营养、保健饮料。如今,茶的作用还进入到精神和道德领域范畴。在“茶人精神”的激励下,茶在赋予人们淡泊、朴素、廉洁等思想的同时,还与孔孟之道、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交融,成为一种绿色的“和平饮料”。它融天、地、人于一体,不分你、我、他,提倡“天下茶人一家”。茶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产业,其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茶文化现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他们喜欢饮茶,崇尚茶文化,追求茶理念,渐成社会风尚。提倡茶为国饮,让茶在服务人类健康、弘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基于以上事实,经过近10年的努力与准备,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浙江树人大学在人文学院设置了应用茶文化学专业,并已于2003年秋季招生。应用茶文化学专业是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结合的一个新专业,它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研究其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该专业的重点是把茶文化学的科学性、制度性和艺术性等学科内容积极地运用到生产、流通、消费、休闲、旅游等活动和过程中,以此来推动茶文化事业和茶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权启爱,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和主要参加国务院农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械部、科技部、农业部、浙江省科技厅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下达的“转筒式绿茶杀青机的研究”、“国外采茶机和茶树修剪机的试验研究”、“双人采茶机的研究”等十数项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5项。承担全国30余座茶叶加工厂的方案设计。
    姚国坤,浙江余姚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茶行业终身成就奖”“国际茶文化杰出贡献茶人”“中华杰出茶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赴马里共和国担任农业发展部茶叶技术顾问;赴巴基斯坦考察和组建国家茶叶实验中心;多次赴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茶文化讲授。2003年,参与组建全国个应用茶文化专业(树人大学内)并任系主任;2005年,筹建全国所茶文化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内)并任副院长。1991年出版全国本以茶文化冠名的专著《中国茶文化》,2004年主编全国套茶文化专业试用教材,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出版茶及茶文化著作80余部。先后4次获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并取得6项科技成果。
    朱红缨,教授,浙江杭州人,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院长、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省重点学科茶文化设计艺术学术带头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茶文化专业创办人之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副理事长、曾任世界茶联合会秘书长。从事茶文化专业和学科建设,开创性地建构了普通高等教育茶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始终专注在茶作为文化产品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完成论文、著作、咨政报告等50余篇(部),主持承担教育部及省市级科研项目30余项。曾受邀赴日本、韩国、捷克、澳大利亚、崇拜、白俄罗斯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进行茶文化学校交流,是茶艺文化学院派的代表,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活跃在茶文化的多个领域。

注:此排行榜由《茶书网》中国区提供
此排行榜仅代表《茶书网》所属机构销售量
中国区工作站:中国爱心基地(北京•怀柔•汇龙山庄)
北京工作站: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6号北京国际茶城三楼西北角F3-19号(感德真品茶业机构)
客服:010-63433810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