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宋蔡襄茶录》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宋蔡襄茶录》

查看大图

书  名:茶书网:《宋蔡襄茶录》
产品状态: 缺货
版  别:线装书局
作  者:[宋]蔡襄著
书  号:ISBN 9787512023246
定  价:2900元  会员价:2880元  VIP价:2870
出版日期:201608
评  分:评论等级  共有25位网友参与打分
游览次数:407
所属类别:茶文化书刊>A.文化类

茶书网:《宋蔡襄茶录》 的简介:

    编号:GDZPS11413
    《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蔡襄撰书并小楷,原文作于宋皇祐年间。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质量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高度发展的时代,涌现出来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其“尚意”的书风也对后世的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宋代众多的书法家之中,有四人最为著名——“苏黄米蔡”合称为“宋四家”,其中“蔡”指的就是蔡襄。载道藏书《蔡襄楷书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计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侯茶、偁盏、点茶十目,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铃、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目。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这是一个完整的斗茶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器具一一对应。在这样一个完整、系统的论述中,将民间与宫廷的不同方法和用器做对比,又用色、香、味来观照各个环节,还提出了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
    蔡襄认为“烹试”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除了要讲究技巧外,更要讲求艺术美感。因而,《茶录》特别强调色彩美。对茶叶的色泽,他提出了“茶色贵白”的观点。当时的茶饼为了增加光洁度和延长保存期,要在其表面上涂上一层膏油。膏油的厚薄不同,茶叶的品质不同,就会出现黄、紫、黑等不同的颜色。自然,这种颜色的辨别判断就显得很重要。因此,蔡襄提出“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实润者为上。……以青白胜黄白。”在斗茶时,他提出:“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并着重论述了茶色与盏色的对比效果。茶色尚白,而白的对比度最大的就是黑色,用绀黑的兔毫盏,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显示茶色之白,显示黑白变化层次的丰富性,这两种朴素的色彩如同纸和墨一样,通过斗茶者的手,显现出奇妙的变化,造成了一种阴阳交替、虚实相映的抽象艺术的审美意境。
    他还强调求真。真是美的基础,《茶录》十分突出地求真色、求真香、求真味。如前所述茶色以白为贵,其实就是以显其真色为贵,灸茶就是为了显其真色。蔡襄说:“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灸茶是为了“发新”,新,便是茶之本色,宋代有“茶贵新”之说,从艺术和审美观来看,就是“贵真”。此外,蔡襄还提出要有“真香”,即茶叶本身的香气。宋代之茶,特别是贡茶,多掺以龙脑(即冰片)等,以助其香。但蔡襄反其道而为之,“皆不入香,恐夺其真”。此观点对后世饮茶观影响甚大。这部蕴含了丰富茶艺文化的经典书法碑帖原文作于宋皇佑年間,舊有樊紀刻本,多有错誤,而且早已散佚。后来在宋治平元年(1064)依樊紀刻本釐定重刊,亦佚,现在仅存此孤本。这件拓本长久以来深藏在上海图书馆而不为大众所见,载道文化坚持“文以载道、汇集众家”的传播精神。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君谟,他不仅是北宋的著名书法家,还是北宋著名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

发表您的评论:

姓  名:
标  题:
评  级:
正  文: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