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GDZPS11434
一、本志定名“建茶志”又名“闽北茶业志”。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则,编撰此志。 二、本志以事类编,纵写历史,立足当代。以唐以来闻名全国的“建茶”,即北苑茶,壑源茶、武夷茶、半岩茶为主,编纂闽北地区的茶叶起源,茶类演变,茶树栽培,名茶发展,制茶技术,茶叶鉴辩,机具改革,茶叶贸易和茶叶科研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茶叶兴衰,茶叶发展的史实,编撰成志。
目录
封面
建茶志
闽北茶业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闽北茶业志编辑部成员
题词
图片
南平地区茶叶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幔亭无我茶会记
北苑龙凤茶摩崖石刻
武夷石刻
武夷山茶洞
庞公喝茶处
茶禁石刻
两院告示免征茶税
海峡两岸茶出同源
建瓯凤山茶场茶园
御茶园遗趾新茶园
武夷山肉桂茶园
小种红茶茶作坊
建阳县刘家庭园,其主人於清道光年间种植的水仙茶树至今已170年
四大名丛大红袍
四大名丛铁罗汉
四大名丛水金龟
四大名丛白鸡冠
赵朴初品赏武夷岩茶
第一届岩茶节
建瓷兔毫盏
民间保存的清代紫砂茗壶
茶科所及其气象站
武夷茶观
山中茶摊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
附图
序
凡例
目录
概述
第一章 建茶源流
第一节 起源
第二节 北苑龙培
第三节 武夷御茶园
第四节 延平半岩茶
附一:贡茶品名录
附二:建茶向外传播
第二章 茶树品种
第一节 古代品种
第二节 近代品种
第三节 武夷名丛的由来
附:武夷名丛花名
第三章 茶类
第一节 绿茶
第二节 青茶(乌龙茶)
第三节 白茶
第四节 红茶
第五节 再加工茶(花茶与砖茶)
第六节 茶品名称分类
第七节 名茶集锦
第四章 茶树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 气候与土壤
第二节 茶园建设
第三节 茶苗繁育
第四节 茶园管理
第五节 面积与产量
第六节 茉莉花生产
第五章 茶叶采制
第一节 鲜叶采摘
第二节 茶叶加工
第六章 茶叶机具
第一节 古代制茶工具
第二节 近代制茶工具
第三节 新中国茶叶机具革新
第七章 茶法与茶政
第一节 历代茶税
第二节 新中国的茶税
第三节 新中国的茶政
第八章 建茶贸易
第一节 唐宋时期的榷茶
第二节 明清时建茶贸易
第三节 近代茶叶输出
第四节 新中国茶叶产销
附:旧时茶叶交易程序
第九章 机构与科教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科技教育
附:科技成果表
第三节 历代茶人
第十章 茶文化
第一节 茶著集粹
第二节 建茶诗词
附:南平地区在省级报刊发表的茶叶文章选录
第三节 建茶品饮
第四节 闽北品饮习俗
第五节 免毫盏与建窑
第六节 建茶遗址与摩崖石刻
第七节 建茶器具
大事记
编后语
版权页
姚月明(1932~2006),男,江苏省无锡人,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姚月明,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年仅21岁的姚月明毕业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被分配到当时全国三大茶叶试验场之一的崇安茶叶试验场任试验组长,成为该茶场第一个科班出身的茶叶专业大学生,挑起了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的担子。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不久,由于历经长期的战乱与动荡,曾经辉煌一时的武夷山茶业处在历史低谷期。当时崇安全县茶叶产量不到1000担,仅是现今武夷岩茶产量的1/10左右。年轻的姚月明一到武夷山,便投入到茶场的恢复性建设和栽培制作的科研实践中去。他负责规划勘察设计了中国第一个有着4000余亩茶园的机械化茶场——崇安茶场。同时,他还负责武夷岩茶的粗制加工和新品种培育,以及武夷名枞、武夷土壤、武夷耕作法、茶叶病虫害四个专题的调查。为搞好调查,他与教授、茶师带着水壶,背着馒头,手拿罗盘针,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走,将每片茶园的地理位置、生长环境、品种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饿了就啃啃馒头,夜里走到哪儿睡到哪儿。不知跑了多少山头,也不知在山上睡了多少个晚上,终于他写出了第一篇论文《论武夷耕作法》,该文后来还成为中等专科学校的教材。
吴道芳,高级农艺师,武夷山市黄柏人,中国茶叶学会会员、福建省茶叶爱会常务理事、南平市茶叶学会会长、南平市农学会理事、南平市经作站原站长。
莫贤书,历任南平市茶叶学会秘书长。中国农学会、农业工程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厦门银芝集团乌龙茶研究所顾问。在南平地区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三十余载。莫贤书同志热爱茶叶科学事业,尤其致力于中国特种茶乌龙茶的产制研究工作,卓有成就。他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创新和拼搏精神,积极投身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硕果累累。七十年代大搞开山种茶时,他建立高标准新茶园样板多处。1976年参与南平地区茶叶公司主持的,建瓯茶厂和崇安农械厂等单位协作的《乌龙茶初制工艺与机械革新》科技攻关课题。成立试验小组,历经六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艰辛劳动,终于研制成功国内外首创的《乌龙茶综合做青机》,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简化了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可提高工效十倍以上,缩小车间占地面积4/5。生产成本低、适应性广、品质稳定、经济效益显著。1981年省科委技术鉴定效益测算,平均每担茶可增加纯收入23.66元,现仅闽北一地,乌龙茶年产量二十多万担,就这项年直接经济效益达五百万元以上。该机不仅在闽北乌龙茶区全面普及推广,而且在省内外也不断引进和仿制,受益面更广。该项目1983年获商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和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促进了乌龙茶生产大发展,1999年单闽北乌龙茶总产量比1981年增加四倍,比1976年增加十倍多。满足了国内外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对日本的出口,争创了更多外汇,获得了不可估量的社会经济效益。这项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是领导业务骨干、专业技术人员、茶区干群共同奋战、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是集体智慧力量结晶的体现。莫贤书同志是这项科研课题的主要完成者之一,他甘当配角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他埋头苦干,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一心扑进试验,忘寝废食。在试验中善于运用"正交设计优选法",促使科研早出成果。他六个春秋都奋战在试验现场,春茶关键时刻,为了探索规律,一连七天七夜没合上一眼。"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句至理名言是他鞭策和鼓励自己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1983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南平地区茶叶公司生产科长。地区行署授予农兰师称号。1985年地区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者又给予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他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开创微电子技术在乌龙茶生产上的应用,1987年又与省光学技术研究所合作,一举研制成功《做青机微机自控仪》是年,个人又经过反复试验优化,研配成功短、平、快,"两高一优"茶农致富实用新技术乌龙茶络合离子叶面营养《香醇素》(代号SX剂)深受茶农欢迎。获南平市科协学会"双千"技术服务《优秀项目奖》,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1995年他在厦门银芝集团任顾问期间,这一研究成果,又经厦门同安科委组织专家,对当地试验茶园进行现场观摩验收。2000年中国武夷茶文化节暨"凯捷杯"茶王赛,有喷施乌龙茶《香醇素》茶户,分夺金、银奖各一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退休后还孜孜不倦学习高新技术,并勤力于习作,弦扬中国茶文化,发表各种论著二十多篇。并继续经常不辞劳苦,送科技下乡,宣传科普知识,并开展调查研究,参与科学实验,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余热的作用。新近在清高香乌龙茶新工艺和武夷岩韵形成研究方面,又初步有了可喜的进展,业精于勤,拥抱成功。其业绩被入选《中国专家人才库》和《中国世纪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