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09 作者: 来源:成都日报 |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蒙頂茶成為皇室貢茶,從此名滿天下,身價也因而倍增。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郡縣圖志》稱:“ 蜀茶得名蒙頂,元和(元和為唐憲宗年號)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
在唐朝這個詩歌的巔峰時期,茶跟酒一樣,催生了詩人的靈感。留下了無數關於蒙頂茶的華章辭句。諸如白居易《琴茶》一詩吟道:“琴裡知音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所謂“淥水”,乃是古代名曲,白居易將蒙頂茶與之相提並論,皆視為知己。品茗聽曲,成為詩人最高的精神享受。黎陽王則在《蒙山白雲岩茶》中慨嘆道:“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他說,茶聖陸羽寫的《茶經》,漏掉了蒙頂茶,沒有將其品評為世上最好的茶,實是一大遺憾。
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了在西山寺內飲茶的情形,將蒙山茶與唐代著名的貢茶顧渚紫筍(因其鮮茶芽葉微紫,嫩葉背卷似筍殼而得名)相提並論:“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
唐代的蒙頂茶,不僅受國人青睞,聲名更是通過遣唐使遠播於日本。鑒真和尚東渡傳經之后,日本則有圓仁和尚隨使船來中國取經。在中國游歷多年,廣訪寺廟,飽覽名山之后,圓仁於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啟程返航。臨行前,唐文宗李昂向他饋贈禮物,即有“蒙頂茶二斤”。因為曾為大唐王朝的天子之禮,蒙頂茶在日本廣受追捧。時至今日,仍有日本茶道專家來蒙頂山尋源溯宗。
跟唐代詩人茶酒兼好不同,宋代文人對茶情有獨鐘。
南宋詩人陸游曾“細雨騎驢入劍門”,擔任過蜀州(今成都崇州市)通判。其間,深諳茶道的他自然會對蒙頂茶十分向往,以一嘗為快,“雪山水作中冷味,蒙頂茶如正焙香。”陸游宦游西蜀共計八年,他入鄉隨俗,深得蜀人品茶之妙。在七律《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中,陸游描述了碾茶、煎茶、飲茶、除倦等品蒙頂茶的全過程,“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在結尾,更是以茶詠志,以蒙頂茶象征仁人志士,譏諷南宋王朝對無能之輩的重用,所謂“飯囊酒瓮紛紛是,誰賞蒙頂紫筍香?”
對於蒙頂茶的滋味,則數“宋朝第一名相”文彥博的描述最為形象、傳神。
舊譜最稱蒙頂味,露芽雲液勝醍醐。
公家藥籠雖多品,略採甘滋助道腴。
這首名為《蒙頂茶》的詩贊美道:蒙頂露芽比奶酪的精華——醍醐更為甘美﹔也像良藥一般,有助於人們養生,探究道之真源。
有宋一代,不僅川茶產量居全國之首,蒙頂茶的質量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文人士大夫酷愛斗茶(一種盛行於宋代的新茶評比活動),各自奉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一決勝負。蒙山茶賦予了詩人空靈虛靜的心境,而詩人的妙筆生花則成就了蒙山茶恆久的盛名。“沖淡閑潔,韻高致靜”(語出宋徽宗《大觀茶論》),在茗香的熏陶之下談性論道、吟詩作賦,其流風遺韻至今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