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14 作者: 来源: 荆楚网 |
穿越千年的历史,汲取古代茶文化的精髓,随州茶叶有着怎样延续、发展的路径呢?“关注随州茶经济”第二站,记者走进神农茶文化的传承者——随州市神农茶业集团,探究它独特的诞生、发展、壮大脉络。
楚北天空第一峰上优质茶树欣欣滋长
春茶吐绿芽,早采明前茶。清明时节,正值新茶上市,车行山路,盘盘绕绕,记者来到云峰山茶场。
云峰山茶场位于楚北天空第一峰、国家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大洪山北端,海拔1055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茶树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茂盛生长。
茶园内水库、堰塘星罗棋布,溪流蜿蜒。这里雾天多,昼夜温差大,是理想的优质茶生产基地。生长在深山中的茶树,就这样吸收着自然之光。
站在云峰山茶场一角远眺,1.3万亩的茶园宛若一幅山水画,画中飘出阵阵春茶的清香。近看,这幅天然的画卷中,一群群采茶人穿梭在茶树间,双手如蜻蜓点水,采下的嫩芽鲜绿饱满,还长着白茸。
高中生办起茶场有机茶畅销国外
云峰山茶场始建于1975年,当时茶园面积仅3000亩。当年高中毕业的刘三运,走进这个茶场成为一名种茶人,也从此与茶叶有了剪不断的情缘。
与茶叶打了数十年交道的刘三运深谙茶叶经营之道。2002年8月,他创办了民营企业——随州市云峰山茶场,并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茶场拳头产品云雾毛尖,被投重金由过去的手工制作改为机器制作,开启了现代化生产模式。
2004年,茶场取得自营进出口资格。2005年12月,为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云峰山茶场开始有机化种植,从无公害标准逐步过渡到有机标准,全面步入有机发展的新路子。
2006年,茶场一举通过有机认证,打破欧美等地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开拓国际市场,产品出口到美、德、英、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春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为打破产品销售瓶颈,刘三运结合随州“质量兴市”战略,以优质产品成功地在危机中站稳了脚。
2010年,云峰山茶场投资建设了现代化有机茶加工厂,采下的新叶经自然、人工或机械的初制、杀青、炒青等复杂流程,被制成新茶,除去梗片、杂质后经过包装,时尚感与氤氲的茶香交织,汇成浓浓的春天气息。
依托炎帝编钟文化打造特色茶叶品牌
在刘三运的蓝图中,云峰山茶场不仅是种茶基地,更是一个集采茶、品茶、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场所。刘三运将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合发展,2010年5月,在云峰山茶场的基础上成立了随州市神农茶业集团。
集团成立后,刘三运开始实施全市“有机茶”计划,以云峰山茶场为核心和依托,集团下属的40多家茶叶生产企业一起发展有机茶种植和生产。现在周边乡镇已有2.5万亩常规茶园,在云峰山茶场的示范作用下进行有机茶园改造。这场“茶叶革命”让随州数万茶农受益。
刘三运的理想是,全市茶产业都能采取有机茶方式培育种植,将随州茶产业打造成第二个“香菇产业”模式。如今,随州已被认定为湖北省五大茶区之一。为真正实现随州茶叶大量生产和出口,刘三运大胆创新神农绿碎茶,抓住老外喜欢的“易冲易泡”特点,将过去废弃的茶树枝叶精加工,新品出口后成了抢手货,这让精细化加工茶叶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三运对随州茶产业集团化的思考从未停止。他认为,随州茶产业要想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必须选择“品牌战略”,赋予茶叶更多的文化内涵。随州不仅有炎帝神农,曾侯乙编钟也享誉全球,刘三运对茶文化的传承相当自信。
他将云峰山茶与随州文化对接,先后推出“曾侯银剑茶”“编钟龙茶”,新品一上市就供不应求。下一步,他想借这两块金字招牌,让随州茶叫响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