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最全的茶文化书店
联系我们 关闭音乐 加为收藏

首页>产品信息>茶书网:《川茶文化暨川南文化遗产研究》的商品信息

茶书网:《川茶文化暨川南文化遗产研究》

查看大图

书  名:茶书网:《川茶文化暨川南文化遗产研究》
产品状态:上架
版  别: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  者:江玉祥 高大伦主编 四川省民俗学会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
书  号:ISBN 9787220105876
定  价:58元  会员价:116元  VIP价:116
出版日期:201712
评  分:评论等级  共有1位网友参与打分
游览次数:596
所属类别:茶文化书刊>A.文化类
立即购买

茶书网:《川茶文化暨川南文化遗产研究》 的简介:

    编号:GDZPS8348
    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丰富。但进入新世纪后,与全国比较,四川茶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川茶知名度偏低。为振兴川茶,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茶叶强省,到2020年建成千亿茶产业的战略部署。该书系四川省民俗学会第二届川茶文化研讨会的论文集。
目录
第一篇 茶史研究
唐宋时期巴蜀的茶业与茶文化  张学君/ 002
论毛文锡与《茶谱》  江玉祥/014
读史杂记:元代蜀茶与饮茶习俗  陈世松/026
发扬传统优势重振川茶雄风
——所见清以前川茶文献史料点评  邓运佳/036
川茶与国家治理  李映发/115
源远流长雅俗共存的茶文化  陈正平/129
石经寺的禅茶研究  胡开全/150
乐山茶史初探  唐长寿/ 159
试论茶马古道发展历程、路线及意义  苏东来/167
川茶文化与中韩日佛教文化交流浅论  刘时和/178
民国四川腹地茶票贸易方式初探  魏飞雪/194
第二篇 茶文化研究
试论四川的茶及其茶文化  杨代欣/202
四川茶膳的发展状况与未来探讨  杜莉/220
四川茉莉花茶的历史及发展思考  张茜/229
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蔡郎与/237
四川茶馆文化的民俗学视野  孙和平/242
有滋有味的茶文化龙门阵  李祥林/250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
——兼谈茶对人的需求的多层次满足李鉴踪/262
茶兴  赵长松/276
名茶茶名研究  张兴明/282
漫话崇庆枇杷茶  陈柏青/292
高阳坡贡茶浅谈  杨荣生/298
初访盐边县国胜茶  闫海莹/303
化技为艺:四川茶艺的起源、发展与美学特征 刘军丽/308
四川古代茶文物与茶文化浅谈  张德全 李刚/316
第三篇 宜宾茶产业探索
为弘扬茶文化添彩  为振兴茶产业献策
——兼谈宜宾的茶文化产业  杨敬芝 钱正杰/326
论宜宾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罗培红 熊妹/338
四川“宜宾早茶”纵横谈骆为荣/347
“川红工夫”红茶之兴起、特点及加工工艺  郭桂玲/353
高县茶产业发展历史与思考  张德勋/360
宜宾茶俗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张瑞英 郑启友/364
第四篇 高县二龙滩库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济美桥异地搬迁保护工程方案设计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376
四川高县半边寺摩崖造像初步研究  王婷 崔航/396
编后记  江玉样/408
    江玉祥(1945.8——),男,四川省双流县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主要从事历史学、民俗学教学和研究。已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五部,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等论文集十余部,发表论文17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影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四川灯影戏》(与Dr.Rainald Simon合著,慕尼黑•德意志美术出版社,1997年)、《中国影戏与民俗》(台湾ž 淑馨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高大伦,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文博研究馆员,田野考古发掘领队。1982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西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曾先后供职于四川大学(1985-1997年,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川省博物馆(1998-2000年,副馆长、代馆长)、四川省文物局(2001-2004年,副局长)、《四川文物》(2001-2018年,主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02-2018年,院长)、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2002-2018年,办公室主任)。承担过多项省部级、国家级及国际合作的大型科研和文物工程项目。曾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俗学会会长、四川省考古博物馆学术带头人。 曾担任四川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督导组组长(2007-2012)、四川省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建设专家组长和四川省地震文物征集专家组组长(2008-2012年)。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奖(1999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四川省社科一等奖(集体,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2014年)、文化部先进个人(2014年),获评四川省委省政府首届杰出人才奖(2016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考古与博物馆学,已主编出版专业著作20余部,发表研究论文、译文100多篇。进入新世纪以来,积极探索和拓展考古研究的新领域,倡导并积极实践考古人主导考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和利用展示,并有数十个各类案例作品。主要有:在国内率先设立公众考古中心(2005年);成立全国首家考古探险中心(2005年);组织14次大型考古探险活动(2005-2018年);策划摄制8部数十集的考古探险纪录片;主编“穿越横断山脉:西部考古探险系列”丛书、“四川石窟寺大系”丛书、“四川古建筑大系”丛书、“四川散见石窟总录”;组织国内考古机构第一次到国外进行的考古发掘(2006年);主持汶川地震遗址博物馆的选址、规划、文物征集(10万件)、展陈大纲编写;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征集文物4000余件;设立并策展全球第一家虚拟考古体验馆(2013年)、虚拟考古体验馆2.0版(2016年)及虚拟考古体验馆3.0版(2018年)。编导科普动漫片《考古训练营》(2013年)和《考古训练营2.0版》(2016 年);创设全国第一家文物医院(2013年);主编《文化遗产展陈创 意策划方案集》(2013年)、《文化遗产策展方案集》(2016年);编导数字动漫故事片《神树的传说》(2016年);组织四川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遗址发掘(2015-2018年)和三星堆考古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保护、展示规划(2002-2018年)。主持四川石刻文字抢救调查项目(2018-2020年)。
    四川省民俗学会,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川省民俗学会于5月24日在成都正式成立。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习俗传承现象,探讨这些传承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变化、消亡规律的科学。四川民俗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酒文化、竹文化、纸文化、盐文化等又是闻名遐尔的传统文化。通过对四川民俗的研究,可以使良俗得以发扬光大,陋习受到改造和革除,为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可以丰富旅游资源,促进地区商品经济贸易活动的发展。比如近年来我省的乐山龙舟会、自贡恐龙灯会、郫县望丛歌会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近几年我省民俗学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四川省民俗学会正式成立,必将在我省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成立的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58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四川省博物馆合署办公。1981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恢复,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单独建制,为四川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1985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增挂“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牌子,并于2004年更名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19年、2021年,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增挂“三星堆研究院”“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两块牌子。2022年,经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核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事业编制185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为四川省文物局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兼具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修复、《四川文物》编辑出版四大职能,下设党群办、办公室、人事科、财务科、项目管理办公室、科研管理办公室、文物信息中心、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四川文物》编辑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中心、旧石器考古研究所、新石器考古研究所、商周考古研究所、历史时期考古研究所、民族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石窟寺保护工程研究所)、四川石窟寺保护研究院(石窟寺考古研究所)等部室及皮洛遗址工作站、城坝遗址工作站、罗家坝遗址工作站、会理考古工作站、广元考古工作站、江口遗址工作站、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等派出机构。

网友评论 欢迎您对商品进行评论,表明您对此商品的感觉。

发表您的评论:

姓  名:
标  题:
评  级:
正  文:
 
欢迎光临茶书网!!
扫描二维码加入茶书网官方微信平台扫描图片加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