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04-08 作者:蒋蓝 来源:成都日报 |
本期嘉宾
徐金华,1937年11月生于新津县金华镇金华乡,邑人爱其茶、誉其技、称其论,尊为徐公。从事文化工作40多年,做过中小学校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局长,现为徐公茶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副会长等。出版《徐公茶品》《碧潭飘雪》《青城山道茶》三本著作,诗集即将面世。
对话
心如碧潭,淡泊明志
形若飘雪,宁静致远
雅茶配雅名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一直生活在新津,但经历颇为传奇,这主要在于你与茶叶结缘。
徐金华(以下简称徐):新津古代属武阳地界,“武阳茶肆”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早的茶叶贸易市场。我生于斯养于斯,对茶的体认自然比外人更多。旧时,新津县城西门一条街的居民,大都购买新津县毗邻的邛崃市南宝山和雅安市名山这两个产茶区域的茶。从早到晚,巷道里弥漫着浓烈的茶香。年幼时,我常和兄长一道,从大人的茶碗里讨剩茶吃,本地人管这叫做“吃加班茶“。从小耳濡目染,我培养了一种对茶的天然亲近与喜好。早年我在新津中学,高二就入党了,是全县唯一一名入党的中学生。1957年我毕业后进入教育界,后来担任基层领导,与茶的交道多起来。当时大家都喝花茶,只是解渴,算牛饮。但一次偶然改变了我,促使我走上了制茶之路。
记:很多事就是一次偶然改变了命运。
徐:1971年我出任县文化馆馆长,与文人交道多起来,那时没有大酒大肉,喝茶是待客情谊,孙静轩、车辐等人就常来喝茶。我觉得商店里卖的茶叶太一般,何不自己动手制作一些?这个念头得到夫人姚定瑛和女儿的热烈响应。新津本地盛产茉莉花,我们买来普通茶叶,配以茉莉花,经过家庭手工熏制,就成了简易的自制茉莉花茶,自家享用和馈赠亲友两相宜。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我是有心人,试图制作品质精良的上品花茶。姚定瑛长期从事幼教工作,心灵手巧,也喜欢茶,我们夫妻志趣相投,便在空闲时间一起琢磨,着手制茶。
记:茉莉花在古籍中有多种写法,“抹丽”“末利”“没莉”,应该与佛教有关吧。
徐:茉莉花是作为佛教贡品献于佛前,后来逐渐成为女性饰物,而以香入茶的做法源于宋朝。新津县气候、土壤造就了茉莉花独特的鲜灵浓醇和淡雅幽香。我们开始一年也就制作十几斤花茶,喝过的人都说好,纷纷索要或前来购买,我们就忙碌起来。
记:讲点你的制茶秘密。
徐:在茶坯选材上我试验过多种茶,后来放弃了以往花茶制作,选用次年绿茶(以往那些茶已有轻微霉变,因此制茶人才用茉莉花香来“镇”味),用清明前刚采撷的明前茶,比如蒙顶甘露、峨眉山绿茶。如此制茶,冲泡后不仅口感怡人,更兼形态丰满挺秀。茉莉花的选择和采摘也颇为讲究。经过多方踏访,我挑选品种优良的茉莉花园作为采摘地点,关键在于“抢香”。茉莉花最佳放香时间是二伏天的上午8点到10点,要抢在这个关口把茉莉花“抢”回家。我夫人对茉莉花进行精选,分批用吸水纸包第一层,干净毛巾裹第二层,再同精选的绿茶一起放到瓮里盖严,密闭,谓之窨。过了10至12个小时,同高山云雾茶混合细炒,一锅好茶只能炒两斤。然后晾干冷透,再细细装罐密闭。历时一个月,大功告成。
记:可否计算一下,“碧潭飘雪”问世多少年了?
徐:70年代某天在我家聚会,朋友们提议,应当为此茶取个名。一人建议根据“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起名“江潭飘雪”。另一人反驳说,以江命名没有体现出此茶碧绿的色彩,不如换一个字,“碧潭飘雪”。此名一出,人人称妙。至此雅茶得以配雅名,“碧潭飘雪”正式问世。细算一下,“碧潭飘雪”已经43岁了。
传道竹叶青
记:制作茶叶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事?
徐:1990年左右,我和夫人在新津郊外租赁了一农家,自己打制土灶炒茶,有时还要接待前来参观的朋友、学生。一个深夜暴雨滂沱,室内漏雨不停,睡梦中我被冷雨一激,竟然滚到床下……那三四年真是辛苦啊。
记:“碧潭飘雪”问世以来,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的山寨仿制品,但某种程度上也拯救了质次价低的四川花茶产业,有媒体将此形容为“碧潭飘雪,漫天乱舞飘成雪”的市场乱象。
徐:我视作是自己对四川茶业的一种奉献,没有追究。一些茶叶生产厂商以次充好,降低生产成本以获利,这影响到“碧潭飘雪”的声誉。“碧潭飘雪”毕竟是一种承载巴蜀文化精气神的符号,是成都风味的品牌,它的秘密全归功于手工窨制、量少质优。
记:你多年来一直希望能够寻找一家企业进行合作,不少的企业都向你抛出了橄榄枝。
徐:在多年了解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四川龙头茶企业竹叶青,共同深造中国花茶品牌“碧潭飘雪”。我看重竹叶青的本土化以及它的想象力,并且能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农民致富。更关键在于竹叶青茶业从原料甄选至严苛工艺,乃至色香味各个方面,均精益求精,令“碧潭飘雪”经典工艺得以复制。在竹叶青茶业的严苛标准下,“碧潭飘雪”原料更为讲究,茶叶只选用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的明前绿茶,鲜花只选用中国茉莉花之乡——广西横县含苞待放的双瓣茉莉花。窨制工艺更细腻,窨制次数达到6-9次,而普通花茶一般窨制两次左右。竹叶青茶业将“碧潭飘雪”的品质推向高峰,代表了四川乃至中国花茶的顶级形色气质。
再现“青城道茶”
记:你与“青城道茶”是如何结缘的?
徐:“青城道茶”乃青城山茶叶极品。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生蜀山青城丈人峰,为茶中上品。”作为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青城山茶文化也成为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城山一带大量茶农世代以茶为生,“青城道茶”早在唐代以前就声名远播,宋代时又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公元993年,北宋王小波茶农起义被镇压后,殃及此茶,以致失传1000多年。
1996年初,我应邀到青城山访问。我拜谒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道长,渴望了解“青城道茶”的制作工艺。民间谈论里认为道家清贫,所谓“扫来竹叶烹茶汁”,俗称“棒棒茶”。傅圆天道长抱病为我题写了一段话:“研究青城道家茶,丰富中国茶文化”。一个月后道长魂归道山。为实现道长的遗愿,在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等人协助下,经过8年潜心研究,我将失传千年的“青城道茶”开发出来,再现了中国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按道教说法,稠为阳,梗为阴,此茶泡制后茶叶在茶杯中分上下两层,暗喻阴阳和谐、天人合一之道,茶叶样子像拂尘,蕴含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
记:赵朴初先生品尝了傅圆天大师青城山的“洞天仙茗”,给予极高评价。具有道教文化色彩的“青城道茶”的茶道茶礼,无不是傅圆天大师在世时创下。
徐:一次注水,茶形如拂尘;二次注水,茶分两层;三次注水,焖泡为香茶……道家茶道就这样在世人面前一览无余。
“飘雪”碧潭行
记:2008年,长江画院院长丛林中建议你取名为“飘雪先生”,很符合你的性情。
徐:是的。今年年初我率领四川省茶文化协会同仁应邀赴宝岛台湾访问,我对台湾同道讲,四川是全世界种茶、饮茶、卖茶及茶与文化结缘最早的地区,在西汉时就有文献记载。四川雅安蒙顶山是中国有文字记载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区;青城山的味江茶园早在宋代就名震九州;宜宾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产茶历史;邛崃平乐古镇的花楸有千年古茶树,康熙皇帝御题了“天下第一圃”……宣传四川茶文化,是我应尽职责。
记:台湾茶人反响如何?
徐:反响极大。我在孙科先生题写的“碧潭”景区游览,他们说,“飘雪先生”来到“碧潭”,是“碧潭飘雪”的现实版,也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我说,四川应成为茶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应把茶文化作为驱动力,整合资源开发四川茶文化旅游,展现四川茶文化旅游的魅力,塑造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形象。
记:川茶还须提升整体品牌形象。
徐:四川茶文化开发要做的工作很多。川茶要真正做大做强,必须要有整体品牌的提升。四川茶界同仁应携起手来,多开展茶科技、茶市场、茶经济、茶旅游、茶文化结合的活动。画坛大师范曾给我题了一张“临茶者廉”的字幅,更值得茶人深思。
采访手记(2014年3月5日 )
2012年春夏之际,我曾到新津拜访徐公。当天,巴蜀笑星魏奉明笑呵呵端起青花盖碗,一摇一吹,水中飘雪纷飞,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萦萦而起。细细观赏,翠绿的茶叶,点缀少许雪白的茉莉,水是清新透亮的绿,茶叶纷乱如雨、花瓣如雪坠入炽热翡翠深潭。这便是徐公及家人集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并自我创新窨制而成的极品花茶。魏奉明开口讲了一个徐公茶的段子《敬捧香茗酬尘界》,赢得满堂喝彩。这“最成都”的茶,配上魏奉明“最成都”的评书,巴适得板!
徐公家名流云集,画家范曾、黄纯尧、田旭中等人的题赠墨宝甚多。诗人李镜的题赠深得三昧:“具蒙山岷水之间,扼锦城峨眉之途。茶山走脉,茶肆如林,高人品趣,贩夫解渴。唯徐公茶碧潭集雅士,飘雪会俊贤。半瓯泛绿,一叶入魂,小潭春雪,两腋清风。可以涤胸臆,去浊腥。一杯破梦,二杯搜肠,三杯四盏,神清智溢。”
乐呵呵的徐公身着中式白衣,慈眉善目,一派道骨仙风。厅里悬挂着各界名流品茶后留下的照片、题词、辞赋,待众人发表高论后,徐公一脸笑意,演示了他独创的“亲情茶事”,这不是普通的茶艺表演,而是一种追求自然的家庭茶道。
徐公说,讲茶离不开一个“情”字,徐家有共同创造的独特茶文化,名曰“亲情茶事”,即有贵客临门时,全家出面迎接,用自己窨制的茶叶和四川特有的茶具,从冲茶到泡茶、奉茶的程序礼仪,各有讲究。徐公当主泡,夫人当助泡,两个女儿为客人送茶。徐公大女儿身穿绣着茉莉花的绿色旗袍,徐公和夫人、二女儿的衣服也各有讲究。亲情茶事不同于花样百出的表演性茶艺,融入了浓厚的亲情色彩、文化及传统精神,有着浓浓的亲和力、凝聚力。一盏茶,足抵十年尘梦。
真正开始采访徐公,却是在第90届全国糖酒会召开前夕的竹叶青冠名赞助“中国好茶叶”发布会上。徐公的发言,促膝谈心般深情:“品茶讲缘,悟的是道,人品即茶品。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以茶会友、以茶敬人,展示本土风范,凸显的是文人茶道精神。”有感于竹叶青为川茶赢得了国际性声誉,他赋诗一首《青茗苑内茶更香》:“峨眉挺秀接天长,青茗苑内茶更香。峨蕊春来疏香绿,尽随琴韵绕回廊。”简洁的发言赢得满堂喝彩。他说,发言一如品茶,喋喋不休,口沫飞溅,味道寡淡,不佳。
徐公是深谙“中道”之人。以茶丰富文化,以茶觉悟人生。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一片茶叶,蕴藏着巴山蜀水的天籁净土,蕴藏着飞舞于百峦青翠之上的晕光。茶蕴山光水影、波诡云谲,能得此三昧,也便有人生之大彻了。
“碧潭集雅士,飘雪会高人”是对品茶人的人格要求,而能与徐公一起品茗,更是文人雅士心向往之的快事。品茶其实是在品人。而徐公的茶道便是:心如碧潭,淡泊明志;形若飘雪,宁静致远。